人生不應該是一個戰場,而應該是一趟愉快的旅程。
作 者丨華商韜略出品人 畢亞軍
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
11 月 7 日,香港嘉華集團創始人、主席呂志和博士,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詳辭世,享年 95 歲。
這位 12 歲就開始做生意,90 高齡還在北大演講中自勉 "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臨走前還堅持到辦公室上班的終生奮斗者,終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
呂志和 1929 年生于廣東江門,1934 年隨家人為避戰亂到了香港。
讀書到初一,日軍占領香港,兵荒馬亂中,12 歲的他輟學,從跑街叫賣花生瓜子開始做起了生意,并很快進入角色,與祖母搭班子買食材加工成食品對外兜售,還雇小工來幫自己。
自己和家里人都沒有做食品生意的經驗,呂志和" 開動腦筋,到街上去看,留意大家喜歡什么,別人在賣什么,然后想辦法做出來,并且要求自己弄得比別人漂亮、干凈、好吃一點。"
這種差異化的經營創新也由此成為貫穿他一生的經營哲學。
兩三年時間,小小的呂志和就賺到大約 200 萬元日本軍票(約 50 萬港幣),但日本戰敗后軍票作廢,這筆當時可以在香港買下半條街的錢也一夜間成為了廢紙。
此后,呂志和在一家汽車零部件銷售店得到一份看倉庫的工作。
常人看來,這簡單無趣。但呂志和通過貨物的進出,掌握到上游供貨商、下游渠道商,以及什么好賣,什么不好賣等關鍵信息。不到半年,他就兼職做起了類似現在的代購小生意。
3 年后,這個店的老板因為跟國民黨合作而一敗涂地。呂志和用先付 3 萬港幣,再分期付 5 萬港幣的辦法,盤下了這個快要破產的生意。20 歲的他,又因此成了做老板的人。
不久,朝鮮戰爭爆發,呂志和披星戴月地抓住機會,源源不斷從新加坡買貨,然后突破禁運封鎖,將貨物銷售到中國內地。不但很快還清了五萬塊的分期付款,還根據市場的需求,把業務做到各種車輛船舶小零件等貿易領域。
呂志和認為,做貿易:一是要多掌握情報并從中發現商機,二是看準機會要馬上執行。
不久,他就發現一個大商機:一位在日本有關系的朋友告訴他,美軍在沖繩有大量起重機、推土機等軍事物資要出售,他**時間前往沖繩,緊緊抓住了這個機會。
當時,香港基礎建設開始蓬勃,對機械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急于從沖繩撤退的美軍像賣廢鐵一樣把大量物資賣給呂志和,大多數產品的價格只是原價的 1%-2%,他一轉手,就可以獲得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
沖繩之后,呂志和還跑到韓國、東南亞,用相同的辦法收購美軍的物資然后倒賣到香港,一時間幾乎壟斷了香港土木工程、建筑公司的大型機械設備生意。
美軍的物資總有一天是要賣完的,而呂志和則提早未雨綢繆,開發出了新商機:既然大家買我的機械設備做工程有利可圖,我為什么不可以自己去做工程呢?
他立即組建工程公司,加入到港英政府對觀塘的開發中,幾年間就成了觀塘最大的工程隊,承擔這里差不多 80%的工程。
但這個生意做得熱鬧,利潤卻沒多少。當時,為了得到工程,很多同行都用很低的成本去競標,殺紅了眼,甚至虧本也要去搶,以至于做得越多虧得越多成為普遍現象。
難以獨善其身的呂志和,眼見一批批同行倒下去,又開始了新的思考:建筑工程的蓬勃發展對石料需求巨大,石礦場生意不錯,但當時的礦場大多人工作業,效率低下。" 于是我就想到,他們用人工干都能掙錢,那我如果用機械來做,一定可以賺到更多。"
1955 年,已經對機械設備嫻熟,又有工程經驗的呂志和成立 " 嘉華 " 公司,以石礦為主啟動了全新的創業。憑借機械設備的優勢,嘉華很快脫穎而出,并引領香港石礦乃至建材業務向現代化邁進,呂志和也從一個生意人一步步變身為真正的企業家。
至今,嘉華集團依然是香港最大,也是在內地發展得最大最好的建材公司。公司長期占有整個香港約 1/3 的建材市場,香港每四幢樓就有一幢由嘉華的建材建造。呂志和也因此贏得 " 石礦大王 " 的榮銜,而且是中外激烈競爭中香港本土唯一剩下來的王者。
期間,呂志和以強大競爭優勢先后讓大大小小 70 個中外石礦場退出市場。與外資巨頭打到頭破血流才勝利的決戰中,他的競爭策略也至今被反復上演。比如:" 對方若虧 3 塊,我就做到只虧 1 塊 "," 我用小出血,把他打成大出血。陪他虧,陪到他虧不起。"
石礦業務期間,呂志和還遇到一個重挫。
他曾請兩位專業人士協助管理一個礦場——大亞石業,并給予其股份。但公司上市后,這兩人卻賣掉股份給圖謀吞并大亞的對手,并最終令呂志和退出他生平的**家上市公司。
這令呂志和對人心莫測有了深刻的體會和警惕,進而在管理上變得謹慎,其結果就是既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他的事業擴張,同時又令他的事業根基更為牢固。他總是說:
" 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可靠的人,再好的生意我也不去做。"
石頭山上建立基業的過程中,呂志和也高度關注社會發展中的其他商機。1980 年代,香港向國際大都會邁進,他認定酒店旅游業會前程似錦,于是耗資 4 億港幣興建了一座五星級酒店與假日酒店合作經營,成為香港酒店旅游業新的領軍人。
在當時,投出如此巨資興建酒店,被視為巨大冒險,很多人也都不看好。
但后來的發展證明了呂志和的眼光,只用四五年時間,呂志和就收回這家五星級酒店的投資,之后更有人要出資 70 億收購,但被他拒絕。這也大大鼓勵了他對酒店業的信心。1980 年代,他還利用假日酒店的橋梁,進入美國并安排次子呂耀南扎根在此發展酒店業。
呂志和在美國做酒店,核心是收購物業當業主。1985 年,在美國收購五星級酒店的成本大約是十萬美元一間房,到 1992 年已跌至約五萬美元,呂志和則在此期間越跌越買,到 1997 年,其家族已在美國全資擁有 17 家酒店,超過 4,000 間客房。
1998 年,呂志和還被權威酒店雜志評選為" 全美 12 大酒店業主 "之一,這也為他在 " 石礦大王 " 之外贏得 " 酒店大亨 " 的名號。除了收購,呂志和也通過競投土地在美國自建酒店,并因此進入到地產領域。
如今,呂志和家族不但是美國最大的華人酒店業主,同時也是在多個城市卓有影響的地產發展商,在華盛頓、紐約、西雅圖、洛杉磯等擁有土地儲備與項目。
在香港,呂志和旗下的嘉華國際也是知名地產商。呂志和 1964 年就開始做地產,但因擔憂地產業務的風險,他把大量資金都投到了酒店,進而也錯過了成為香港一線地產商的機會。不過,他也并不后悔。他說,機會總是無限,在有限范圍做好,我已是相當知足。
呂志和是拿過深圳外商企業申請 001 牌照的人,也很早參與過廣州的舊城改造。但因地方政府無視規則而遭遇過重創,雖然他在內地業務規模也是相當可觀,但內地并沒有成為他早期大舉投資的重點,直到今天才以上海為根據地奮起直追。
如今,呂志和家族已在內地發展有建材、酒店、地產等多元化業務,而所有上述商業與事業,都不如他 73 歲后的新事業引人注目,并且改變巨大。
上世紀 80 年代,呂志和就認為綜合式的休閑度假及會展經濟將成為世界旅游發展新趨勢,并一直提議香港朝此發展。但相當長時間內,他的倡議都是被重視,但卻沒被貫徹。
直到一個機會的出現,他得以將自己去多年的構想付諸實踐。
2002 年,澳門決定分拆博彩牌照。原本是局外人的呂志和,從中看到實踐其多元化旅游發展大計的契機,相信這是比博彩更適合澳門未來的路。
之后,他成立銀河娛樂,并在激烈競爭中成了意外的大贏家。
如今,作為澳門三家獲得博彩批給合同營運商之一的銀河娛樂,已是全球最大度假城、酒店及博彩企業之一,并以擁有澳門悅榕莊、澳門大倉酒店、澳門銀河酒店、澳門 JW 萬豪酒店、澳門麗思卡爾頓酒店、澳門銀河萊佛士酒店、澳門安達仕酒店等 7 大五星級豪華酒店為核心的 " 澳門銀河 " 傲立于行業,同時經營著澳門體量最大的度假城、零售、餐飲、酒店及博彩項目。
坊間常常因此評說,73 歲后的呂志和,只用 10 年就創造了超越何鴻燊一生的財富和成就。也是靠著銀河娛樂的卓越表現,2014 年,呂志和一度超越李嘉誠成為當時的亞洲首富。
▲作者畢亞軍于嘉華集團 60 周年慶典與呂志和博士交流
做被需要的事,是呂志和的擇業觀。
戰后的基礎建設對機械設備有需求,所以做了機械設備貿易;城市建設對石礦建材業有需求,所以進入石礦建材業……澳門有經濟轉型的需求,所以做了銀河娛樂……呂志和說,他總在思考社會需要什么?大眾需要什么?" 只有能惠及他人和社會,成功才有生長的土壤。"
創新改良,把被需要的事做出新價值,則是呂志和從販賣小食品到打贏博彩娛樂世界大戰,始終奉行的成事之道。
從創業到今天,呂志和做的都是充滿競爭的行業,也是所謂的傳統行業。有人問,他在競爭中獲勝的秘訣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創新改良,不和人家爭。
但他的創新不是發明新技術或新產品,而是對技術、產品等要素的重新發現、重新組合與重新表現,是在習以為常中打破常規創造新價值。
他說 " 完全的創新,我沒這個能耐。" 他所奉行的創新,是以新的理念和方法將從前的、舊的東西改良,換個方式做出新價值來,是經驗、智慧、勤奮再加上方法論的產物。
平時多看,多學習,多思考,多積累,是呂志和培養創新能力的方法。
不喜歡 " 差不多先生 " 的呂志和,喜歡做 " 為什么先生 "。發展事業的過程中,他總是在不斷追問為什么?為什么這樣?為什么不是那樣?是否還有更好的辦法?直到找到不一樣而且更好的答案為止。這個答案,往往就是他的創新成果。
中西合璧是呂志和創新業務,施展管理的重要精神。他強調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特色,但要把全世界優秀的為我所用。銀河娛樂快速崛起的很大原因是,堅定地把自己定位在以中國和亞洲特色,服務以內地中產階級為主的亞洲市場,并向全世界學習。
著眼長遠,實事求是,穩中求進,是呂志和基業長青,強者恒強的最大保障。他總是從社會發展的長遠趨勢出發布局業務,扎扎實實地發展有長遠需求的生意。除了自己的公司上市,他幾乎沒有過脫離實業的資本炒作,也不羨慕他人的爆發。
著眼長遠的呂志和注重對事業發展節奏與時機的把握。他說," 你必須有先進性,但也不能太過超前。不光要分析市場會不會起來,更要踩準時機,預判它會在什么時間起來。"
如何既長遠,又不太超前,呂志和的辦法是:把長遠目標分拆成多個階段性目標,結合當前的形勢,循序漸進地實施。
在澳門,他一開始就看到了澳門的未來是大型綜合度假村的多元化博彩娛樂休閑和旅游會展經濟,但卻不是一開始就推出大型項目,而是先跟隨市場的節奏,做了幾個相對規模小的項目,以此試錯學習和自我提升,等到自身條件和外部市場都更成熟后,才全力以赴。
呂志和高度重視風險管理,強調審時度勢,居安思危,量力而行,穩中求進,是位小心翼翼地偉大冒險家。他的風險管理原則是:本來可以做十件事,但為了穩妥,通常只會去做五件。
他知道這樣會慢,但他說,只要做得好,慢一點也沒有關系,慢慢走,也總是可以走上去。眾多人不顧一切追求一萬,而他更注重防止萬一的發生。" 即使大浪打來,也不會全軍覆沒。"
很多人說,事情要牢靠,需要打一顆釘子進去,而他的大女兒呂慧瑜形容,他不光要打顆釘子,還要在釘子上加個倒鉤心里才踏實。幾十年走下來,呂志和有句發自肺腑的感言:
天大的挑戰來了你還站得住,比天大的機會讓你站得高更重要。
也是因此,當呂志和被一眾傳媒封為 " 澳門新賭王 " 之后,了解他的人都說,他是一位徹底的不賭的 " 賭王 "。
管理上,呂志和既不以西方制度是萬能的靈藥,也不對中國式的人情主義抱天真的幻想,而是在西方制度化和中國人性化之間,于情、理、法的復雜關系里尋覓出中庸靈活的運用——以中國思想運用西方制度,建立與完善自己的管理體系和文化:
以制管事,用心帶人,約法建章的同時注重人性的關照和發揮。
呂志和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靈活應用,強調從仁、義、禮、智、信,德、智、體、群、美的繼承與發揚,以及人與社會常情和常識中,學習人與人相處的哲學和藝術。
他說,傳統美德和人與人相處的藝術,看起來與現代管理學風馬牛不相及,但卻是一個商業架構茁壯的根基。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他提得最多的提案,是如何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及推動人民自覺遵守法律。到自己捐贈的學校考察,他談得最多的是:
知識教育很重要,品德教育更重要。
永無止境的學習,是呂志和灌溉創新創建花朵與果實的不竭源泉。
呂志和的學習,既來自書本報章知識和廟堂之高,也來自工作、生活和江湖之遠。他曾以 " 唯有讀書高 " 比喻學習知識的重要,但又絕不迷信于書本或者所謂的權威。
他傾聽專家、學者,乃至婦孺的意見,樂于向他人求知,但絕不會被一學之僻,一家之言迷信。他孜孜不倦地學習,消化中國主流哲學思想,也積極擁抱現代科技與前沿技術的力量,并融會貫通應用于自己的經營管理實踐。
無論多么忙碌,呂志和都沒有停止過學習新事物和掌握新信息。他喜歡周游世界,對新事物保持無限的熱情和興趣,他妻子曾比喻他是一匹野馬,總喜歡四處奔跑。
靠著這種 " 與時奔跑 " 的精神,每進入一個行業,做一個項目,他都會去廣泛地參觀、考察、學習、消化,吸收,然后創新、創建。因而無論進入到哪個行業,他都能帶來改變和新鮮空氣,也引領行業變革和社會進步。
呂志和對所有希望成功的人最大的忠告是:多問耕耘,少問收獲,多做好自己,少比較別人,不要終日想著有什么成功的秘訣和捷徑,忽略了勤奮用功的重要性。
他說,無論在工作上或成長的過程中,唯有盡力嘗試,追求完美,才可以提升自我的價值,給生命帶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
同時,他也告誡大家,目標再大,也要懂得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能好勝心過強,財迷心竅,被權力和物質迷惑與蒙蔽,弄巧成拙,耽誤光陰。他總是強調:做人做事,重在無愧我心,只要竭力而為,結果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事。
他說自己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一生勤勉,只是喜歡工作,所以至今仍不言休,而支持他工作的是對創新創建的 " 嗜好 " 與 " 興趣 ",以及從工作中享受成功感的快樂。
▲呂志和博士與《呂志和》傳(畢亞軍著)
" 中庸是道,平凡是福 " 是呂志和的人生哲學。他說自己做生意不追求暴利,當然也不想虧本。別人吃三碗飯,他吃一碗便夠,有合理利潤便會心滿意足。
他不給自己的事業設定終極目標,但每一個機會都會竭盡所能去把握。最大努力的同時,他也總有接受最壞結果的準備,只要方向正確,一時挫敗也都樂于接受。
爭先但不恐后,求進而又知止,也是呂志和與很多雄心勃勃的成功者最大的不同。
雖然一生經歷無數的商業競爭甚至商戰,但他從內心不喜歡戰斗這個詞語,他說:人生不應該是一個戰場,而應該是一趟愉快的旅程。
這種樂天知命,讓他不是那么凌厲風行,但卻也讓他在起起伏伏中更加從容不迫,步履堅定。因而,幾十年的大風大浪中,他的進程有迂回,有放緩,但前進的步伐從未有過停歇。
呂志和堅信,誠信營商,老實做人,取諸社會,用諸社會,這都是獲得長久事業和人生成功的根本。一次與 EMBA 學生的對話中,有學生問到,誠信、老實,這些觀念在現代弱肉強食的社會是否依然可行?呂志和淡淡地答道:
" 我現在仍然能夠在商界生存,不知道這是否算是答案。"
在生活上,呂志和也追求平平淡淡才是真。
無論獲得怎樣的成就,遭遇怎樣的打擊,都努力保持著平常心和平實的作風。貴為世界級富豪,他依然大排檔,茶餐廳,而且是一家大排檔餐廳的常客。
他說:" 以前我去都是排隊,現在大家熟悉了,他們不好意思要我排隊,我也不好意思插隊,于是就叫員工先去排。做人千萬不要自大,要知道‘一山還有一山高’。大家都平等,也不值得收藏自己。"
在香港大家族中,呂志和家族一直保持著低調,即使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傳媒提問,也一直秉持一個理念:只談自己知道的分內之事,不指點江山、臧否人物。
無論呂志和本人還是下一代,乃至第三代,也都不是圈子或者社交文化的熱衷者。在香港的八卦刊物里,基本上看不到呂氏家族的新聞,第三代更從未在媒體拋頭露面過,其作風也與大多數香港豪門大相徑庭。
即使到了在澳門這個喧囂的大舞臺上,銀河娛樂與其他幾位同行的作風也有顯著的不同。他們踏踏實實專注于業務,保持言行謹慎,包括業務上,盡量避免與同行短兵相接,針鋒相對。
被傳媒追問彼此的競爭關系時,基本上是一致對外強調:大家都是朋友,攜手發展有助澳門的城市繁榮。
呂志和注重與社會分享創造成果。多年來,他已累計捐資超 40 億元用于支持香港、內地的教育、文化、科技、醫療等公益慈善事業。他還作為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創始人及主席,幫助香港酒店旅游業的發展,尤其是通過長期支持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游管理學系的發展,對酒店旅游業的人才培育做出了重大貢獻。
教育始終是呂志和捐贈的重點,僅在內地,他就先后捐資興建 122 所希望小學、中學,并在香港、內地以及國外先后捐助 20 多所知名大學,僅 2017 年之后的捐贈就包括捐助北京大學 1.2 億元、清華大學 2 億元,上海交大 2.5 億元等等。
2014 年 9 月 24 日,呂志和還首期捐資 20 億港幣,成立了 " 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 ",來表彰對人類文明進步和可持續發展貢獻重大的人士,彰顯推動社會發展的正能量。
" 我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和科技進步,但生態破壞、階級分化、社會矛盾激化、政治紛爭,甚至戰爭殘殺,種種不和諧與危機正為未來埋下巨大隱憂。人的內心愈來愈不安寧,似乎成為了現代人的通病。" 呂志和認為,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人性的貪婪和道德文明的缺失所致,是價值觀層面出了問題,這也是他發起 " 世界文明獎 " 的初心。
" 希望我們的社會,不但有經濟的繁榮,還有精神的高貴,不但有科技的發達,還有人文的璀璨。而這一切都需要從心開始,需要有良好的榜樣來推動和激勵。"談到對 " 世界文明獎 " 的期待,呂志和說," 哪怕只是播下一顆有益的種子,這也是我的一個心意。"
呂志和呼吁有能力承擔更多的人,要在創造財富的同時更多承擔社會責任。
他說," 懂得欣賞自己和他人,保持平和與善心,是獲得幸福感的秘訣。‘施比受更有福’,你擁有的多,能與別人分享,讓自己成為他人生命的福祉,這是一種福氣。"
他認為,發展到今天,國家也好,個人也好,都更應該靜下來好好想一想," 那么拼命地發展與工作,你的目標到底是什么?"
" 我小時候,人們家里的米缸上,都貼著‘常滿’二字,寄托著對溫飽的渴望。然而當時條件所限,現在看來很低的渴望也無法實現?,F在,物質條件不再成為人們享受幸福生活的障礙,我們實在不應該欲壑難填,貪得無厭,變成物質的奴隸和競爭的機器。"
呂志和感嘆,從物質經濟上說,我們現在正處于人類社會最美好的時光,無論宗教團體,還是教育機構,以至政府民間,都應正視當下精神靈魂落后于科技物質發展步伐的現實,并且采取切實行動,豐盈人們內心世界——
在繼續創造的同時,也好好享受親手創造的這個美好世界。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于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持,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圖蟲創意、東方 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 是喜歡," 在看分享 " 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