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詩翰:姚明的離任在我看來和國乒敗走巴黎,國足困境是同一個問題:
至此,舊時代的所有嘗試都宣告失敗,都解決不了新時代的挑戰,哪怕是姚明這樣的英雄也無力回天。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是舊時代,什么是新時代?怎么定義?
答案是以成績為目標就是舊時代,以盈利為目標就是新時代。
大家應該聽過一個說法:國內金牌靠舉國體制,國外金牌靠業余運動員熱愛。許多人可能一定程度贊同,但這個說法無法解釋一個問題,
—— 詹姆斯杜蘭特庫里,他們是什么運動員?
他們是舉國體制運動員嗎?不是吧,那么他們算業余運動員?
你覺得杜蘭特是那種,白天在肯德基打工賺錢,周末才有時間去打兩場球的非職業運動員嗎?
任何一個了解籃球的都知道這很荒誕,他們是 NBA 巨星,是正兒八經在商業聯賽打球的職業運動員。?
同樣的案例我能舉一堆,基普喬格是體制運動員還是業余運動員?德約科維奇呢?拜爾斯呢?
所以一直以來國內外運動員的分法是錯誤的,堪稱中國輿論場最大謊言之一,真正的分法并不是舉國體制和個體運動員,而應該是盈利模式。
原因可能在于 80 年代國內媒體們在搬運國外體育新聞時,機械代入了我國社會背景。
他們簡單粗暴的把有國家隊或體工大隊編制的運動員視為職業運動員,沒有編制的視為業余運動員。
蘇聯和我國存在體工大隊這個設計,大型國有企業和機關單位存在體工大隊,里面有專門從事某項運動目的就是為地方爭光的運動員。而西方國家,別說體工大隊連大型國有企業都沒多少。
這個認知不止在體育行業,直到千禧年前后,很多地方都習慣把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稱為正經工作,私營企業視為臨時工。
一開始,這個理解差異問題不大
中國運動員雖然工資低,一個月 500,但有編制,穩定,退役后可以轉到地方從事體育工作,是終身鐵飯碗。
老外運動員雖然一時收入高,一個月 5000,但沒編制不穩定,退役后說不定投資失敗錢花光就要晚景凄涼,兩邊差異似乎不大。
但這忽視了市場經濟環境下商業聯賽的增長曲線,80 年代的 NBA 球星收入可能確實沒多高,但隨著喬丹出現,耐克崛起,NBA 席卷全世界呢?
NBA 自己統計,80 年代 NBA 球星最高的尤因年薪為 300 萬,90 年代喬丹年薪已經是 3000 萬,直接翻了十倍。再把廣告代言等算上,直接天文數字了。
這還只是運動員收入差異,如果把商業聯賽增長帶來的資本進入,產業發展,人才吸引全算上呢?
如果你說 NBA 是特例,那美國校園聯賽更直觀。都說美國校園體育搞的好,我們也要搞,但你們有沒有去了解過,美國校園體育的盈利數據?
美國大學校橄欖隊,按許多人認知,這就是一個大學校隊,充其量老師認真一點,學生努力一點,比賽正規一點吧?但實際上呢?
2009 年度路易斯安那老虎隊總收入是 6940 萬美元,由門票,捐贈,NCAA 大學聯賽電視轉播權分紅組成,整個大學的全部收入才不過 4.89 億。
有人可能好奇,這么高的收益,學生拿工資嗎?
學生不拿工資,但學生有高額的體育獎學金~
NCAA 的學校中,D1 和 D2 類比賽學校每年有約 35 億美元的體育獎學金支出,覆蓋 15 萬學生運動員,平均每人 2 萬左右,加上學費減免,能非常輕松的應付大學生活開銷。
而且因為商業化的成功,NCAA 是有贊助商的,日常訓練設備都由贊助商提供。成功的校橄欖隊表現,也是未來進入大聯盟的敲門磚。
所以你看,很多問題本質是信息差帶來的無知。
早年媒體記者們看到美國運動員沒有編制不拿工資,然后就下意識的以為人家是業余的出于個人熱愛。
但事實是人家不拿工資但拿高額獎學金,沒上頭撥款但有商業聯賽收益啊
既有現成獎金,又有長遠愿景,當然會吸引無數人投入體育行業。這個待遇如果在國內也做到普及,我相信很多人會以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戰斗力去卷體育。
事實是,在 80 年代視角看,體校體工隊模式,美國校園模式,歐洲社區俱樂部模式,差異并不大。
體工隊可以從全國的國有企業里找到最會打球的五個人,給他們 500 的薪水,未來有機會進國家隊拿編制。
美國校園模式可以從全國高校里找到最會打球的五個人,給他們 500 獎學金,未來有機會進商業聯賽拿高薪。
商業聯賽的上限極高,可以有天文數字般的收入,但體工隊下限很強,哪怕這個項目非常冷門沒有商業聯賽,我也可以虛空拉出一只隊伍,所以早年不論蘇聯還是中國,體工大隊戰績都不錯。
但 90 年代后,市場經濟環境下,首先是國有企業改制,私營企業大量增加,私營企業是沒興趣給你搞什么職工運動會職工學校的,都給我干活,這大大降低了國企體工大隊選材范圍。
商業聯賽那邊收入又大增,此消彼長,體工大隊和商業聯賽的差距就變大了。
此時,還有內部因素,集體主義敘事下,體工大隊是沒有私心的,一切為了國家榮譽
你打的好,當主力,我打的一般,就做陪練,打模仿球,甚至為了保證金牌,弄出讓球操作。
但市場經濟時代,利己思潮下,這么干有持續性嗎?何智麗當年為什么鬧成那樣?乒乓球現在為什么弄出粉圈大戰?你想端平一碗水,但所有人都覺得你沒有端平一碗水,對吧?
個體主義時代,希望延續集體主義敘事,本身就是挑戰人性,需要極高水平的。
這就是為什么,早年中國足球還能一戰,因為孫繼海李鐵他們都是體工大隊少年體校出來的,都很早就接受了正規的足球啟蒙。
這也是為什么,早年遼寧足球是國內霸主,因為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國企化程度最高,時間最早,李鐵四歲就被父母送到沈陽大東區體校接受足球啟蒙訓練的,也就是不但他有天賦,他父母那一代還理解體工大隊是什么。
有人可能說了,你這是不是太強調客觀條件了,就不考慮運動員主觀精神嗎?中國女足不就在逆境中斬獲輝煌戰績嗎?
錯,中國女足恰恰是體工大隊模式最有說服力的案例。
早年體工大隊模式和西方商業聯賽模式差異不大,但如果那個項目本身是一個比較冷門的項目,商業聯賽收益較低,吸引不到多少人參與呢?
那么體工大隊就會稍強一些。
如果是女子項目這樣更冷門,連商業比賽都組織不起來的呢?那體工大隊就厲害多了。
日本女足聯賽正規化是 2021 年才成立的,歐美那邊稍早一點,皇馬曼聯在 2018 年才陸續建立了女足球隊和青訓體系。原因人家紀錄片已經給你寫明了:他們預期女足同樣具有商業價值,投資會在短時間內收到回報。
搞商業聯賽就是為了搞錢,有錢就大搞特搞,沒錢就少搞不搞。所以 2018 年之前,國外女足沒有商業化聯賽,處于一個較低水平。
國內呢?商業聯賽,那是什么東西?都知道中超甲 A,那你知道中國女子足球聯賽的名字叫什么嗎?你能叫得出一只女足俱樂部隊名嗎?叫不出來吧?沒關系,因為這并不重要。
體工隊模式下,有沒有女足聯賽,有沒有女足俱樂部,有沒有運動員,有沒有觀眾,都不是問題,靠著行政力量我可以虛空拉出一只專門的女足隊伍。
所以早年中國女足吊打國外隊伍是很合理的,但這兩年,伴隨著國外女足聯賽商業化,體工大隊當然就頂不住了。
別人能開出 5000 的薪水,吸引到無數高校學生報名參與了,
你還是只有 500 的工資,還是只能在體校國企范疇內選材,這當然打不過。
這也是為什么當年全民大罵男足的時候,女足運動員反而站出來為男足說話,不是她們幫親不幫理,而是她們非常清楚,國內體工大隊的模式決定了雙方就是一體的。
女足經費來自男足,這是通過行政命令規定的,男足俱樂部必須要有女足隊伍。所以哪怕女足比賽沒有一個人看,賣不出一張門票,沒有一個贊助商,女足都會存在。但如果男足這邊商業化崩塌,男足俱樂部崩塌了,那女足才真是到滅頂之災了。
理解這個,你還能理解當年大名鼎鼎的 " 小巧女難少 " 戰略,說白了就是避開足球籃球這幾個熱門大球去選小球,避開田徑百米這樣直觀性而去選技巧性的,女子的,冷門的項目。
從加強國民自信心,引導大眾參與體育運動的角度看,這個思路毫無疑問是對的,非常成功的發揮了我們國家計劃經濟優勢,揚長避短。
但這也決定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大眾收入提高,體工大隊模式就需要轉型。
理解這些,你才能徹底理解姚明他們面對的問題是什么,并不是簡單的搞什么校園籃球普及,足球科普,而是非常明確的,會涉及無數人利益的體育模式變革。
舊時代體工隊,本質是國家撥款,以為國爭光為目標的集體主義產物。
好處是哪怕沒人玩,我們也可以靠體工隊編制拉出一只隊伍為國爭光。
但壞處在于,沒有商業聯賽沒有盈利的情況下,無法進一步擴大受眾土壤,
體工隊月薪 500,能吸引到多少人?有多少父母愿意孩子走上這條路?五千?五萬?
這點人數投入到射擊跳水冷門項目可以出成績,放籃球足球這些大項呢?NBA 球星年薪百萬吸引美國無數高中生參與,無數父母熱心投入,這個人口基數你要怎么頂?
你說咱不玩了,放棄足球籃球,就搞跳水。
那么問題來了,未來美國把跳水的商業化也弄起來,無數人開始參與了,你體工隊要怎么辦?
別人商業聯賽是能賺錢的,你體工隊是要撥款的,未來別人越賺越多,競爭力越來越強,你又要怎么辦?
不要覺得不可能,日本乒乓 T 聯賽就已經持續四個賽季盈利了,雖然就 200 萬,但至少開始盈利了,中國乒超目前還是虧本的~
新時代的商業聯賽模式,特點是一切為了盈利。
球小了不利于電視轉播?改,比賽慢了不利于觀看體驗?改,喬丹他們當年想為國爭光嗎?他們一度都不想打奧運會。
是先有成功的盈利的商業化聯賽,再有高薪運動員,有了高薪運動員,再吸引了無數人參與,有了這龐大的人才基礎,國家隊成績也就水到渠成。
運動員也不是出于奉獻精神,而是為了贏得獎金,不斷的提高自己,不斷面對競爭,反而孵化出了最強的選手。?
這個模式在我國也并不是完全沒有基礎的天方夜譚,丁俊暉鄭欽文就可以說是新時代模式下運動員。
丁俊暉學斯諾克的時候,這個項目沒進奧運會,他也并不是體工隊體校選拔出來的。是斯諾克本身有成熟的商業比賽,而他又從小展現了臺球天賦,他的父母敏銳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全力支持,最后他 13 歲拿下斯諾克亞洲邀請賽季軍,16 歲正式轉為職業選手。
所以姚明他們的題目本質是,要如何把中國體育行業,從過去的體工大隊模式,改成新一代商業聯賽模式,有一個詞這兩年很火,改革進入深水區,我覺得非常精確,姚明他們面對的就是中國體育市場化改革的深水區。
在這條路上,已經倒下很多人
國足亂象,中超一堆瞎眼操作,本質就是想搞足球聯賽市場化,但巨大利益下利令智昏。
國乒亂象,劉國梁的思路其實是搞飯圈,通過飯圈拉升國乒關注度,但飯圈是把雙刃劍。
男籃的衰弱,是姚明作為上一代中游的最遠的那個,一通掙扎到了最后。
因為姚明真的打過 NBA,他是真的見過成熟的商業聯賽如何運轉,所以大家理所當然的覺得他能搞定。但現在來看大家都低估了這個難度。
至此,舊時代英雄們的努力嘗試基本宣告失敗,而受眾最廣泛,可行性最高的男子大球類項目全軍覆沒,意味著剩下項目已是無根之木。
體育市場化這個難題,可能需要重頭開始尋找答案。
這個難題并不是孤例,1984 年洛杉磯拿下奧運會舉辦權的時候并沒有什么競爭者,因為之前的幾屆奧運會都以虧本收場,一名叫尤伯羅斯的商人改變了這一切,
過去奧運會是免費授權給各國電視臺的,我能不能收費呢?
過去的奧運會廣告商過于泛濫,我能不能精簡?蒙特利爾拉了 168 家贊助,莫斯科奧運拉了 200 家贊助,總共才湊了不到一千萬美元廣告費。
他規定這屆奧運每個行業只選一個企業贊助,且限定在 30 家以內。
對于商業世界來說,別人投你也投,這廣告是沒多少價值的,但如果別人投了你就不能投,那這個廣告價值就大不一樣了。最后可口可樂為了打敗百事可樂,捍衛行業霸總的地位,豪擲 1260 萬美元。富士膠卷為了挑戰柯達的行業老大地位,開價 700 萬美元。
過去火炬手是榮譽,現在我能不能直接以慈善捐款的名義拍賣火炬手資格呢?
最后,洛杉磯奧運會不但沒有虧本,還凈賺 2.5 億美元。
商業聯賽這件事,一直以來從大眾到媒體都更關注聯賽兩個字,所以理所當然的覺得劉國梁姚明這些高水平運動員能解決問題,因為他們最理解體育比賽,專業人做專業事,對口。
但有沒有可能,商業聯賽真正難的其實是前面的 " 商業 " 兩字~所以從專業人做專業事角度,你應該找一個商人來做。最好是那種算盤打的鬼精,只談利益不扯感情的商人來做。
這個問題姚明其實意識到了,我翻了之前他的采訪,他發現 NBA 就有一堆數學法律金融專業出身,沒有任何籃球背景的人當球隊總經理。
所以現實就是,從足球到籃球再到乒乓,大家都在談拼搏談奉獻,但當前中國體育行業,恰恰是越談奉獻精神,越搞不定。
什么時候既不談奉獻也不談精神,開始拿著算盤給你算錢,錢從哪來,今年聯賽盈利是多少,明年能拉多少贊助商,能吸引多少年輕人參與。
那才算真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