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南國早報客戶端
近日,廣西的師生在校園“整活兒”的視頻火了,大學宿舍陽臺上曬臘味,小學生做臘肉回家“交作業”,幼兒園老師手把手臘味教學……網友紛紛感慨:“羨慕已經說累了。”
歲末年終制作臘味是“冬日限定”活動,當傳統民俗席卷校園,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從大學到幼兒園 自制臘味課程興起
12月23日,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的男生宿舍,記者見到了大二學生梁飛快,走紅網絡的視頻就是他拍的。“學校現代畜牧獸醫專業的同學有一項作業是制作臘肉,我在家也吃臘肉,就想著自己動手制作。”梁飛快說,他從菜市場采購了原料,制成了臘腸、臘肉等臘味,待風干后就可以分給同學們帶回家品嘗了。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一宿舍樓四樓,一排臘肉、臘腸十分吸睛。
記者發現,該校開設制作臘味的課程已有數年,原料由學校購買,學生在制作室完成腌制后各自帶回宿舍晾曬和觀察。不少同學擔心“作業”被誤食,還留下了“上課作業!勿動”的紙條。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學生整理作業。
不僅是大學生在自制臘味,南寧市一些小學,甚至是幼兒園也開始了別具一格的食品教育課程。12月20日,在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共和小學,五年級一個班的學生美滋滋地拎著貼有自己名字的臘肉回家。該班班主任李任南說,這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完成的,包括調制腌料、制作、腌制、晾曬等所有工序。
一名家長告訴記者,女兒所在的幼兒園也在自制臘肉,“老師帶著孩子們選肉、講解制作過程,還讓他們親自體驗”。
體驗感十足 學生收獲滿滿
臘味的特點是什么?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現代畜牧獸醫班老師謝燕妮說,臘味材料一般選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在氣溫低、濕度低的時候制作。川式臘肉會放花椒、八角、香葉、丁香等,廣式臘肉添加的香辛料有胡椒粉和五香粉,有些人會加少量白糖,大約一周即可自然風干。
學生自制臘腸的器材。
“由于材料多,攪拌的過程由5個男生負責,我們一邊攪拌一邊跳舞,體驗豐收的喜悅。”該校學生小黃說,制作臘肉的作業是老師布置的,在鍛煉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學習了廣西本土的飲食文化。
解鎖生活技能 傳承飲食文化
謝燕妮告訴記者,這門課程屬于該專業“腌臘制品、腸類制品”的一環,“臘味具有地域特色,是廣西人過冬必備的傳統食物,在不同的節氣制作不同的食物,是一種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
李任南說,教學生制作臘肉是希望他們感受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學校不僅教文化知識,也教他們生活技能”。
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化所副所長李萍表示,學校開設制作臘肉的課程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從教育的角度看,不僅能增進孩子的生活技能和對傳統飲食文化的理解,還能提高教學質量。